身體活動幫助我們大腦更健康!
運動醫學系碩士班/陳宏瑜
根據內政部統計,從2009年,臺灣每10人中就有1位老人;2017年,臺灣老年人口數「首次」超越幼年人口數。正處於高齡化社會的我們,老年人的大腦健康下降,將為社會帶來極大衝擊。不僅影響單一家庭,甚至對於醫療體系和保險制度帶來巨大挑戰!由伊娃奇所撰寫的「別讓記憶說再見:全方位認識失智症」一書中提到,失智症病程約12年,總花費(固定消耗品、醫療照護費、醫療準備金等等)估計高達1392萬(以上還未包含基本生活費用與房屋支出)。因此,如何維持,甚至是提升老年人的大腦健康,成為現今社會健康福祉的重要議題。
何謂身體活動?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(WHO) 的定義,任何身體動作,需要消耗肌肉骨骼所產生的能量,皆可稱之為身體活動。簡單來說,舉手投足、行走坐臥,甚至從健走、慢跑到重量訓練等運動,都屬於身體活動的範圍。以下讀者可先將「身體活動」視為「運動」,較能幫助您理解及閱讀。
身體活動與大腦健康
身體活動 (physical activity),是提升大腦健康的關鍵之一!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健康 (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) 的領域中,一份關於「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」的國際期刊 (Alzheimer's and Dementia: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) 發現,對老年人而言,一整天累積下來的「總身體活動量」,比起給予老年人「中高等強度的身體活動」,更能維持老年人的大腦健康。簡單來說,若要給予老年人身體活動建議,「運動強度」不再是首選,一天累積的「運動總量」才是重點!
最新研究結果
Nicole與同儕所撰寫一篇名為 Accelerometer-determin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middle-aged and older adults from two generations of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的研究中,他們透過儀器紀錄身體的活動狀態,來觀察「身體活動總量」與「認知功能」之間的關聯。此研究的運動總量,是根據加速規 (一種穿戴式的運動紀錄器)記錄走路的「步數」作為指標。該篇研究並測量了兩項大腦認知功能,包含視覺專注力 (visual attention) 以及工作轉換能力 (task switching)。
研究結果顯示,一天之中,走路步數多,相較於較少步數的老年人,將能擁有更優秀的大腦執行功能,也就是頭腦卡清楚啦!舉例來說,即便身體活動量較少的老人家,只要願意開始,一天一天地延長每一次走路活動的時間,隨著體力增加,也可逐漸加快走路的速度,甚至照三餐飯後執行,就有機會維持大腦健康,甚至達到預防失智與阿茲海默症的效果囉!
結論
對於老年人的大腦健康與認知功能,不僅止在健身房內,中高等級的運動強度,更重要的是「總身體活動量」,才是避免大腦退化、維持大腦功能,甚至是促進老年人大腦健康之關鍵!若能從自身做起,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,漸進式的提升自己每天的身體活動量,就可以不必麻煩兒女替年邁的長輩擔心,也能避免時常進入醫院的退休生活。總而言之,若能提升老年人的大腦健康,對於家庭的經濟負擔、整體社會的醫療及保險資源,皆能達到開源節流的目的,進而提升社會健康福祉。
參考文獻:Spartano, N. L., Demissie, S., Himali, J. J., Dukes, K. A., Murabito, J. M., Vasan, R. S., . . . Seshadri, S. (2019). Accelerometer-determin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middle-aged and older adults from two generations of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. Alzheimers Dement (N Y), 5, 618-626. doi:10.1016/j.trci.2019.08.007
指導教師: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/陳豐慈助理教授